
由粤剧《范蠡献西施》看权谋斗争下的美人结局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4:25 点击次数:162
说起西施的故事,国人没有不知道的。
千年来,有关西施姑娘的各种逸闻和词汇,“沉鱼落雁”、“东施效颦”、“共范蠡湖心泛舟”等等。
历史上,真的有西施吗?
《史记.越王勾践世家》提到,勾践被吴王围困时,为了活命,献上美女珠宝贿赂吴国太宰伯嚭。并没有文字直接表示,有西施这个人。
所以,献美女这事是真的。
那么,目的是什么?
《越绝书》记载有美人宫,是勾践教习美女西施和郑旦的宫台,为的是进献给吴国。
《吴越春秋》中,勾践与文种两人筹谋,吴王淫而好色,可以进献美女。
想要以美色惑乱吴王,使他不领政事。
西施“凭美色作利剑”,她的角色更像是女间谍。
展开剩余80%中国地大物博,每个地域的文化有其独特性,而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,保持与时俱进,才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。
广东这方面做得蛮好,当然,前提是,当地政府足够重视的同时,还得有大量资金扶持。
话扯远了,
粤剧《范蠡献西施》算是传统故事的二次加工,增加了更多的故事性和戏剧冲突。
西施有勇有谋,窃虎符为救越王,兼与为了 权势财富倒戈的郑旦斗智斗勇。
剧情不做过多讨论,其中的某一段倒是可以单拎出来讲一讲。
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隐忍多年终于一朝大仇得报,荡平吴国。
范蠡提议道,是不是该接越女西施回来了?
勾践的回答很耐人寻味,他说道,百姓只知道西施为了越国出了大力气,却不知我越王,西施,还是别接回来了吧。
这就是权谋斗争
不管当初是多么的礼贤下士隐忍退让,一朝得志后,最不希望的,就是那些见过自己丑面孔、共患难的战友。
坐拥王座时,看着脚下匍匐的人群,曾经的誓言早已忘却。心里盘算的是,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力,所以才会“狡兔死走狗烹”;如何保全自己君王的颜面,所以见过自己龌龊时候的人不能存在。
范蠡很聪明,及时抽身得以保全自己。
范蠡从来不相信勾践愿意“分国而有之”,权力一旦到手中,没有谁愿意真的与兄弟们分享,不然,“飞鸟尽良弓藏”可是一代代开国君主以手中的利剑刺穿的现实。
上岸第一剑,先斩身边人。
世人都知道昭君出塞很决绝很凄美,编出的话本不计其数,可谁也不会提及,昭君被迫一嫁再嫁的悲剧。
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了大唐的荣光,甚至那副《步辇图》上的工种、穿着、站位、薪资被后人各种解读。
可没人会说,山迢迢水遥遥,嫁过去做小妾的文成公主根本不受宠,更何况没几年就守寡。
还有谁?
哦,对了,一缕芳魂留在了马嵬驿的杨贵妃。
四大美人,貂蝉、西施、王昭君、杨玉环,盘一圈下来,莫不是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,只是被后世的文人骚客们不停的写诗怀念,赋予美人悲怆的气质,
美,成了一种原罪。
后人臆造了各种西施的结局,其中,范蠡与西施共同归隐,泛舟西湖最受大众欢迎。
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。因为大家爱看才子佳人花前月下,喜欢HE。
而,真相是,以色为剑的西施,结局不会太好。
能够隐姓埋名孤老终生已是HE,最大的可能是死了也不会有谁记得,更何况侍妾的身份被乡人所嫌弃。
反观历史,唯有手握权力、彪悍的女性才能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杀出一条血路,不管是武则天还是冯太后,只有利剑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谈保护和梦想。遇神杀神,挡我者死。
否则,只能是被一步步逼上不归路,为后人所叹息罢了。
本文由彭豆儿原创,欢迎点赞+关注!
发布于:四川省